习指出,“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必须精准把握统筹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内涵目标,着力构建人才教育培训、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三足鼎立协同发展体系,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
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纵观世界发展史,一个国家的兴衰特别大程度上受制于科学技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生产力迭代升级机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能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就不可能有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习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与生产方式系统性革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构建起支撑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创新体系,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与传统增长模式瓶颈提供技术支撑。这不仅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还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构建开放型科学技术创新网络、弥合“数字鸿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使得生产效率与效益显著跃升,形成多维度的“溢出效应”,加速新兴起的产业的培育与壮大。
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习强调,“扎实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孕育、发展、壮大的重要载体。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驱动生产力向新能级跃迁。科学技术创新要真正转化为驱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托产业体系提供市场需求、应用场景、实践验证和创新保障。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但可以突破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暗礁”,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更有助于完善“双螺旋”融合机制重塑创新生态,实现在动态适配中塑造技术迭代优势,持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加强协同联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要素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聚集,推动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高校是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一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结合点,既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产业创新的有力推动者。高校不仅在探索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挺膺担当,也在推动高质量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打通科技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服务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赋能助力。高校发挥学科科研优势,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在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支撑产业创新;通过培养大量创新人才,不断为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在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中,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技术专业中心,形成定制化人才教育培训、校企互聘双导师制、校企联合攻关等创新机制,有效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在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中发挥着关键枢纽作用。
二、高校人才教育培训、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三足鼎立协同发展是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战略支撑
习强调,“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高校应坚持育人为本,与时俱进推动教育范式革新、科研组织重构,构建人才教育培训、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三足鼎立协同发展体系,源源不断输出创新人才、精准供给核心技术、高效转化科技成果,深度服务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以优质人才教育培训充盈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习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高校承担着基础学科教育和前沿知识探索的双重任务,目前的人才培养已然超越传统专业能力塑造,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深厚专业基础、广泛跨界视野,又拥有持续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一是教育方法的理念正在从知识传授的“供给导向”向创新赋能的“需求牵引”转变。科学前沿与实践创新全方位融入教学全过程,“学生主体、问题导向、能力本位”的新型教育范式逐步形成。“科研—教育—产业”的闭环生态,使学生在真实课题攻关中实现知识积累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双重提升。二是学科架构正在从“单一分割”的学科壁垒向“跨界融合”的学科交叉转变。科学创新突破和复杂问题解决,已经由单一学科纵深转向知识交织重构、多学科协同演进,重大原始创新也愈发发轫于学科深度交叉的融合领域。高校应主动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创新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的“知识孤岛”,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育人。三是育人机制正在从“封闭校园”的单点突破向“开放网络”的生态培育转变。高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正在经历系统性重构,逐步从“机械式”的要素叠加转向“有机式”的生态营造。配备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和创业导师,建立配套的跨学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将有效培育学生兼具基础研究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能力。
以前沿科学技术创新构筑知识生产传播的核心引擎。科学技术创新是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动力源泉,更是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关键。高校的科学技术创新活动正在从线性发展的“实验室模式”演进为网络化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提升国家级科研基地、战略科学家团队和重大科学技术任务创新合力,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领域,实现基础研究“从0到1”的突破与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攻关的双轮驱动。二是着力形成“知识创造—技术转移—产业转化”的创新价值链。将基础研究的“认知突破”、技术开发的“应用跃迁”与产业转化的“价值实现”纳入统一的价值网络,形成“知识驱动技术、技术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知识”的良性循环。强化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动态衔接,推动传统单一学科的科学研究向聚焦应用情景的范式转型。三是践行“大科学”协同理念打造“创新共同体”。坚持问题导向,将国家急需与学术创新探索相结合,构建“有组织科研”体系,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整合多学科力量开展协同创新。通过优化资金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配置,搭建科教、产教、校企对接的综合性平台,实现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有序集聚与良性循环;通过新型制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大科学”攻坚合力。
以成果转化丰富创新价值的实现路径。高校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是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造世界一流成果,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立地”是指紧密结合特色,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这些成果在国家的支柱产业、主导行业发挥重大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一是推进系统集成的科研范式转型。突破传统“学科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建立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瓶颈突破为核心的“国家战略—问题导向—系统集成”的科研组织模式,通过跨学科研究平台整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工程化资源,推动科研活动从自由探索向“需求响应”转型,使原始创新直接服务于“卡脖子”技术攻关。动态调整研究方向与资源配置,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二是完善创新转化的支撑机制。通过构建成果转化支撑机制,形成从知识创造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闭环,实现创新要素的循环增值。建立前端概念验证体系,以专业化评估和早期培育加速技术可行性验证;搭建中试熟化平台,链接实验室成果与规模化生产之间的关键环节;创新权益分配制度,以长期收益共享激发科研主体转化动力;发挥金融工具协同作用,以知识产权资本化打通市场化通道。三是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作用。由政府统筹引导、需求端牵引、高校供给核心技术、企业主导工程化开发、用户反馈升级,形成螺旋式创新循环。通过建设环高校创新区、产业创新联合体等载体,集聚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平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人才、资本等要素高密度聚集、高效率流动、高质量配置。同时,优化价值评价导向,将技术转移贡献、产业服务成效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人才评价维度,推动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三、发挥高校特色优势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新征程上,面对以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共同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使命新要求,高校应充分的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特色优势,不停地改进革新与企业一同凝练科技问题、协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合力促进成果转化、共塑良好创新文化的新模式新路径,更好地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为高水平发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优化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育融合发展主体。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的主体力量。习强调,“要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高校应着眼于未来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的需要,不断的提高思政育人效能,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科学技术创新伦理、产业报国情怀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勇担时代使命、成长为兼具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逐渐完备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打破学段界限、学科壁垒、校企边界,以重点产业领域人才能力图谱为目标,着眼于多学段贯通式培养,系统性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科研训练体系和实习实践体系,推动“学术导师+产业教授”的双导师队伍建设,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完成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全周期培养,切实提高育人体系与科技发展、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一直在优化人才引育体系,创新校企联合聘用、定期轮岗等引才用才新机制,引进一批具有产业研发经验或创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量身定做青年人才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为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创新团队创造条件,支持青年人才以驻点形式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全流程,使青年教师群体慢慢成长为兼具学术洞察力和产业洞察力的战略科学家。
构建需求牵引的学科生态,建强融合发展载体。学科是高校开展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习指出,“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教育培训”。高校应持续优化学科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完善学科结构与产业集群动态联动机制,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面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起的产业的技术需求,统筹设计重点发展的战略性学科和学科方向,打造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变革同频共振的学科格局。以更大力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基于技术原理与产业需求的双重逻辑,打破固有的学科壁垒、校际边界,探索头部企业全程参与学科建设,有组织地促进项目或问题牵引的交叉学科建设,推动不同学科之间充分交叉、深层次地融合和一同成长。加快优化学科创新生态,按照基础学科重点考察理论贡献度与学科支撑力、应用学科注重技术转化效能与社会服务价值、交叉学科强调协同创新度与国家战略贡献度的原则,不断深化细化学科分类评价体系,探索设置学科发展特区,赋予试点学科在人才引育、平台建设、资源投入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激励引导学科成为技术创新的“反应堆”与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强化高质量科创供给,夯实融合发展基础。习强调,“要充分的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高校应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全方面分析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需求,聚焦信息、装备、能源等领域,组建创新团队开展重大问题攻关,前瞻性地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研装置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支撑中心,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效能。加快构筑协同创新联合体,以推进高等研究院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与政府、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统筹推进立足多方优势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企业重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依托项目进行校企联合人才教育培训等,形成校企共荣共生、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主动加强高水平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聚焦气候问题、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问题以及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技术需求,鼓励引导教师加强与各国科学家的交流合作,热情参加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与科学工程,持续在全球科学技术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
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畅通融合发展途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途径。习强调,“要及时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校应加强完善全链条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技术需求为牵引、成果积累为基础,编制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名录,主动联合研发技术、知识产权、市场验证、资本投入、政策支撑等不同环节主要单位,设立科创引导基金,搭建多元化技术转移平台,优化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速推动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抓手,高标准建设集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转移转化平台,全面挖掘校内可转化、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搭建成果供需对接、“揭榜挂帅”平台,促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多措并举调动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按照“基础研究看前沿性、应用研究看突破性、成果转化看带动性”的原则,逐渐完备科研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积极地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机制试点等探索,进一步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发挥高质量党建引领作用,营造融合发展生态。习指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高校应进一步强化高质量党建引领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教师党支部建在学科上、建在重大科创平台上、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上、建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形成“党建+科学技术创新”融合发展新格局。以系统思维推进数智赋能,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和创新力度,前瞻性布局建设“AI+”学科结构、课程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教学科研新场景和产学研合作新形态,不断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需求匹配的智能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全方位培育良好创新文化,深层次挖掘校内外有组织科研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联合企业组建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宣讲团,深入高校、企业、社区广泛宣传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科学内涵和榜样先进事迹,以良好文化氛围引领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无缝对接、“双向奔赴”,源源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